
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和《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加快推進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開展產業鏈山海協作,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聚焦高質量發展、競爭力提升、現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為主攻方向,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堅持市場導向、政府引導、自愿合作,加快體制機制、方式方法的轉變創新,優化山區26縣產業鏈布局,提升造血能力,培育內生動能,推進重點產業鏈強鏈延鏈補鏈,推動山區26縣充分融入全省標志性產業鏈生態圈,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夯實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基礎。
——數字賦能。把數字化改革、政策協同結合起來,以數字化手段開展產業鏈梳理和對接,推進山區26縣錯位發展“一縣一業”,完善山區26縣項目招引、信息統籌、服務共享機制。——改革引領。把企業培育、改革集成結合起來,持續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加快整治低效工業用地,騰出發展空間,重點保障“一業一企”和合作項目資源要素需求。——伙伴協同。把伙伴協作、幫扶共贏結合起來,實施“一企一縣”,引導發達地區龍頭企業延鏈與山區26縣企業建立伙伴協作關系;拓展發達地區與山區26縣產業主管部門結對幫扶。——成果共享。把部門多跨、機制創新結合起來,探索發達地區產業轉出地和山區26縣承接地建立產值、收益、用地等指標的分享機制。到2023年,協助山區26縣招引重點產業鏈項目100個以上,培育新上規企業500家,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超80億元的縣達10個、超5億元全覆蓋;到2025年,協助山區26縣招引重點產業鏈項目200個以上,培育新上規企業2300家,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超100億元的縣達10個、超8億元全覆蓋,力爭山區26縣規上工業畝均稅收,跨越發展類和生態發展類縣分別達到25萬元/畝和20萬元/畝,全員勞動生產率達15萬元/人。省內制造業布局進一步優化,產業鏈區域協同顯著增強,內生造血能力明顯提升。
進一步確立無工不穩、無工不強、無工不活理念,秉持少而精、少而專方向,聚焦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融合提升歷史經典產業,推動山區26縣明確1-2個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開展“一縣一業”培育。運用“產業鏈一鏈通”數字化應用繪制全景圖、招商圖。聚焦綠色生態產業鏈環節,推動山區26縣與省際毗鄰區聯動開展生產力布局。支持山區26縣圍繞主導產業,創新大企業大集團培育模式,實施“山區26縣龍頭企業計劃”,每條產業鏈培育1-2家龍頭骨干企業,開展“一業一企”培育。推進山區26縣企業上規升級,開展企業“專精特新”培育。建立山區26縣“放水養魚”培育企業專題庫,支持優質企業做強做優。到2025年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00家。探索實施“一企一縣”,切實發揮經信山區26縣生態工業子資金作用,引導發達地區1-2家龍頭企業與山區26縣企業建立“1+N”產業鏈延鏈合作,實施一批產業鏈協同項目。每年全省組織項目合作、產需對接、產用結合活動50批次。切實發揮“設計+營銷”賦能作用,提升26縣特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鼓勵發達地區與山區縣結對建設飛地小微企業園,發揮“產業飛地”和“科創飛地”雙向合作作用,引導山區26縣在發達地區建設一批科創和數字經濟飛地,持續為山區26縣輸送人才、技術和項目;引導發達地區在山區26縣建設產業飛地,集聚高端要素和人才,帶動就業,促進可持續發展,累計建設各類飛地30個以上,實現省級小微企業園山區26縣全覆蓋。深入實施制造業招大引強攻堅行動,樹立全省“合作招商、信息共享”理念,加快推進數字化改革,聯合省招商主管部門在全省項目招引信息統籌上探索突破,鼓勵發達地區共享符合全省產業發展導向但本地暫不具備落地條件的有效投資信息,有序推薦給山區26縣,對項目成功流轉的首談地,在年度考核中給予一定加分。拓展山海協作結對關系,建立經信局長結對清單,形成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機制,幫助結對縣招引一個項目。開展省級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行業處室結對服務,每年幫助山區26縣招引一個項目,對落地項目實施“一企一策”。持續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推動山區26縣加快低效企業整治力度,騰出發展空間,促進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支持抽水蓄能、山地光伏等項目建設。探索山區26縣內部協作發展機制,地域相鄰、產業同質、互補較強的地區要打破行政藩籬,統籌布局產業平臺和配套建設,推進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探索開展資源要素跨區域精準對接、置換機制,推動要素富裕企業與山區26縣企業開展合作。龍頭企業落地山區26縣的重大項目可納入“重大事項直通車”予以專題協調支持。對切實提高發達地區產能省內梯度轉移動力,對跨區域招商落地項目、合理遷移產業項目,探索建立項目(企業)白名單制度,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考核時,產業鏈協作項目的工業總產值、工業投資等納入雙地考核體系。探索全省龍頭企業布局山區26縣新設企業形成的產出增量實行跨區域分享,分享比例按確定期限根據因素變化進行調整。推動發達地區龍頭企業建立一批管理實訓基地,向山區26縣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輸出技術、標準、品牌、管理等,幫助企業提升管理績效,提升全產業鏈水平。全面實施企業管理現代化對標提升行動,支持管理專業機構到山區26縣開展管理咨詢活動,實現規上制造業企業管理對標提升全覆蓋,企業基礎管理規范基本普及,培育認定一批管理標桿企業,到2025年,認定省級管理標桿企業8家。協同人力社保、教育等相關部門,深入實施“新時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和技工教育提質增量行動,著力開展大規模高質量職業技能培訓。在山區26縣構建“產教訓”融合體系,建設技師學院,加強產業工人技術培訓和再教育。引導企業積極創造本地就業機會,充分利用當地勞動力資源,加強在崗培訓,提升人力資本,提高就業質量。探索實施山區26縣重點企業到對口幫扶市、縣企業學習、掛職,創新開展山區26縣“浙商薪火”、“希望之光”綜合素質能力提升行動,每年培訓山區26縣企業經營管理人才6千人以上。
發揮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建立產業鏈山海協作工作專班,統籌部署相關工作,督促任務措施落實。定期組織召開工作例會,協調解決產業鏈山海協作工作推進中的問題和難點。落實對口協作單位的工作職責,完善幫扶體系,形成工作合力。有關市和山區26縣要切實發揮主體作用,清單化、系統化推進工作任務落實。省級產業資金加大對山區26縣項目支持力度,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發揮各級政府在產業投資基金中的引導作用,協調各類產業基金、重點產業平臺和社會資本,引導推動產業鏈山海協作項目落地開工。對山區26縣在小微園區申報、產業平臺建設和專業人才引進、要素保障等方面政策給與優先支持,降低門檻申報省級相關專項。建立典型推廣應用模式,不定期召開現場推進會,形成一批產業鏈山海協作工作的典型做法和寶貴經驗,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推進模式。發揮新聞媒體宣傳作用,加大對產業鏈山海協作工作的專題宣傳,解讀政策舉措,營造輿論氛圍,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建立完善產業鏈山海協作考核評價激勵機制,納入全省制造業招大引強攻堅和“一局長一項目”行動體系,建立信息報送、項目統計和進度通報制度。將產業鏈山海協作工作情況納入省經信廳對各市、縣(市、區)年度考核內容。